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 云顶集团welcome官网
首页
首页» 学院动态
 

破解我校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化学学科异军突起之谜

作者: admin          发布日期:2014-12-02     浏览次数:

  

一个成立仅八年的年轻学院,如何实现近五年来SCI收录论文总数连续名列学校前三?一个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的学科队伍,如何每年取得占全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近十分之一的不俗成绩?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化学学科,这支创造了305篇SCI论文的精锐团队,已无可置疑地成为我校高水平论文数量和质量增长的新兴学科之一。这一切缘自何处?又给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带来了什么?让我们走进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探寻这些数字、数据背后的谜底——

人才:筑就学科崛起的基石

  初冬的杨凌,风清日朗,美丽的校园依旧五彩斑斓。宜人的景色中,位于北校区的新建理科大楼显得愈加挺拔伟岸,这儿便是化学学科成果的原发地。

  “化学学科取得这么多的成果,主要是人才。人才成就了学科的飞速发展,也成就了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的发展。”说起化学学科的成绩,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高锦明院长有按捺不住的激动。

  我校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学校创办时期设立的土壤农化专业。解放后,学校对解放前的系、组设置不断进行调整,化学师资和学科经历了从基础课部到基础科学系,再到生命科学学院,直至2006年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成立。

  经过多年风风雨雨和坎坷建设,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工作者在培养高质量人才、向学生传授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索化学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注重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使我校的应用化学学科与农林生物等学科密切结合,形成自身特色。从早先的著名物理化学家,曾留学德国和英国的虞宏正教授,林产化学家、曾留学美国的吴中禄教授,到后来我校自己培养出来的分析化学家薛澄泽教授,以及留学德国的有机化学家傅健熙教授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为祖国的农业化学付出了心血,为我校化学与农林结合以及自身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在新形势下,与国内一流大学比,我校化学学科基础薄弱,学术成果少得可怜。2006年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成立之际,包括化学学科在内的各个学科均缺乏领军人才,科研、学术平台少,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标志性大成果;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滞后,教学水平和质量受到严重制约。

  2005年,朝气蓬勃、正处于事业快速上升时期的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全面推行了“人才强校”战略,一系列人才支持政策的高调出台与实施,为吸引高水平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土壤和空间。凭借学校的东风,顺应发展的潮流,学院顺势而为,将“人才强院”战略作为全院工作的突破口。

  “不管是大会还是小会院领导都强调,如果再没有‘高人’,学院就没有希望了。”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副院长王俊儒介绍说,“那时我们大家也是四处打听,一个线索都不放过。”

  为将人才引进工作落到实处,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实施了“全民动员”,广泛发动全院师资力量,多渠道、广途径,搜集人才信息,筛选重点人才,并安排专人负责跟踪联系,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更是加强定期感情联络。

  学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2006年夏,蜿蜒地山路,时任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校长的孙武学默默地陪着王进义教授漫步,此份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这位西北游子的心。当年8月,王进义教授作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研究工作,迈进了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的校门。来校不久,他就建起了先进的微流控芯片与微纳生物技术研究室。从此,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敞开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大门。

  在学校、学院多位领导无数个越洋电话和上百封电子邮件的联络后,法国巴黎十一大博士后徐晖,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后张瑞明,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后裴志超,日本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博士后仲崇民等世界顶尖高校的学者相继落枝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人才引人才: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瑞典Attana生物传感器公司高级研究员裴志超教授回国的同时,又以个人交情引回了哈佛大学博士后段金友教授及他自己的夫人、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后裴玉新教授,随后又引进了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后孙世国教授和美国罗格斯大学助理研究员陶虎教授;而孙世国教授又带回了他的师弟、美国阿克伦大学有机化学系博士后徐勇前副教授。

  “一连6个顶尖的博士、博士后都来了,这太令人惊喜了!”回忆起三年前,高院长仍喜不自禁,“那时上至校领导,下至全院师生都非常喜悦振奋。”

  “学校就是这样用热心真情感动人才,用政策环境和事业发展吸引人才,同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宽松、和谐、互信的良好环境,保证人进得来,心留得住。梁桂书记、孙其信校长多次探访引进人才,关心关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指示要尽力创造条件,为引进人才保好驾,护好航。”

  精心栽植梧桐树,引来群群金凤凰。在倾注超常规的热情、采取超常规的举措的吸引和感召下,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2008年以来共引进53名骨干人才,尤其是化学学科在化学生物学、有机合成、生命分析等重点领域引进人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2010年引进了糖化学团队,仅在这一年,就引进了3级教授4名。至目前,化学学科共引进教授8名,副教授5名;引进人才中有国外博士学位者10名,有留学经历的近40人,学院培养出的新世纪人才5名,省科技新星2名。

  人才是根本,人才是保障。正是这批有着丰富海外背景,学养深厚的高层次人才的加入,使得化学学科研究的整体水平迅速提升,并促使我校化学学科跃式跻身于世界同类研究的前沿水平。

团队:打造学科发展的劲旅

  海内外的一批批精英人才到来后,与学院原有力量整合集成,迅速组建起了天然产物化学教学科研团队、化学生物分析技术创新团队、糖生物学创新团队,以及多个课题组。

  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在我校已有多年累积,特色和优势明显。化学生物分析技术创新团队以微流控芯片和化学生物分析新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糖生物学创新团队则以多糖结构与功能、糖蛋白作用机制(糖芯片)和(糖)纳米生物技术的应用为主要研究领域,这两个由引进人才建立,发展态势迅猛,体现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优势。围绕这3个团队,又有仿生药物化学课题组、金属有机和催化反应课题组、资源化学与功能分子合成课题组、生物有机与功能高分子材料课题组、化学生物分析课题组、三维结构与分子识别课题组等。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化学学科就开始以秦巴山区特色生物资源为核心,形成了从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修饰和合成优化、化学结构分析鉴定、生物活性筛选测试、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一整条研究链,且天然产物化学、不对称合成、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合成与功能分子作用机制4个研究领域互为支撑。学院目前从事相关研究的师资有30多名,其中教授有10名,这些都是教学科研累积的中坚力量。

  基于此,逐步形成了以高锦明教授为首的天然产物化学教学科研团队,目前队伍规模10余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单篇影响因子最高的2名教授就在本团队,在研国家基金项目1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5-55篇/年。而全校在天然产物化学领域发表SCI收录论文100篇左右/年。2013年,高锦明教授在国际著名化学杂志《化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综述论文,影响因子达45.661,成为陕西开篇之作。

  而王进义教授设计、组建起的生命分析化学研究室,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发表SCI 论文60余篇,其中,在分析化学学科TOP期刊—美国化学会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期刊上发表5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200以上。近五年来,论文被SCI 他引560余次。同时,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编英文专著两部。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名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生命分析化学教学与科研团队,涉及生物、化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在保障教学与科研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团队中有3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1名副教授入选陕西省科技新星。共培养博士、硕士毕业研究生29名,其中,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3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

  在生物分析技术研发方面,自2008年以,刘书慧教授开展的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和绿色分析技术目前在国内已形成影响,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指导的学生有2人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荧光分析领域近年有明显进展,孙世国课题组主要利用荧光分析手段来标记、跟踪、检测生物、药物分子,为食品安全、环境检测、疾病诊断及药物释放等。其中来自美国阿克伦大学的徐勇前副教授,来校后主持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3项,已在荧光探针分析应用技术等方面以第1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在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杂志Chem. Commun连续发表4篇论文。

  经过8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化学生命分析团队已逐步成为我校化学学科新的增长点,为我校化学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为糖生物学团队带头人,“后稷学者”特聘教授裴志超于2010年7月来校工作以来,其作为通讯作者,以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SCI研究论文就达11篇,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的研究论文8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11.336。并指导培养研究生15名,其中硕士生10名,博士研究生5名,有4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名获得“校长奖学金”,1名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目前,天然产物化学、生物资源利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学科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助推作用,目前学院师资队伍整体已达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随着化学队伍的壮大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其科研平台、学科点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目前依托学科建立了陕西省资源化学与可持续利用工程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实验室面积1.1万平方米,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0余台件。化学学科目前拥有化学生物学博士点1个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等3个。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0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省部级项目30项。在研合同经费超过1.8千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390余篇。特别是近5年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在国际化学顶级杂志《德国应用化学》上共发表论文3篇,而全陕西省共有6篇。

  高水平成果的带动及辐射效应连续产生。一支势头强劲的团队以其锐不可挡的气势正在化学学科研究领域快步疾行。

治学:教学育人情亦长

  离开多年生活的国外,回到分离多年的国内,这些教授们似乎没有谁去在意和困扰于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不适,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科研和教学工作。

  正是凭着这股子的热情和干劲,年轻的徐勇前,去年一年已经在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的著名期刊《化学通讯》上发表了4篇影响因子6.718的学术论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学校那么热情地接纳我们,报效国家、回报学校是应该的。”徐勇前说。

  谈及高锦明教授对团队中青年教工的影响,在昆明植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来校工作的张强博士说,团队一直有定期文献和科研实验定期汇报交流的传统,高教授经常就试验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和及时督促。张强来校后先后主持国家青年基金等3项,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一区2篇。

  今年刚被评为陕西省科技新星的袁茂森副教授,结束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留学回校的第2天,就参与了学院2014年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结题答辩。他于2008年从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后来我校工作后,已主持国家基金1项,省部级基金3项,在《国际材料化学》等杂志已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单篇影响因子最高8.238。他这样描述自己留学一年的感受:“师从国际高水平学者,获得前沿思想,尽快回来做实自己,做出有学校特色的工作,尽早为学校化学学科的转型升级尽一份力。”

  这些青年一代的倾心治学给化学学科注入了新的前进活力和动力。

  在博士生常银成的眼里,导师裴志超总是在关键时刻赶着他往前走:“我那篇在《德国应用化学》发的论文,太难了,有段时间我都想放弃,还曾萌发过去别的学校做实验的念头,老师知道后告诉我一定不能放弃,他说做学问一定要认定目标不放松。多亏我听从了他,否则不可能完成。后来论文发表后,老师还给我发了奖金。”

  这篇影响因子达到11.336的论文,还为小常申请到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我们实验室同学发表论文,不管老师花费了多少心血,他都让学生署名在前,他在后。”谈起老师的治学,他说:“老师在国外一直接触的是顶级学术水准,所以他的眼光非常独到,而且特别注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周日晚上,是课题组的周组会日,每次会上都会安排两位同学汇报自己的科研计划和工作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工作体会等,全程要求英语对话。“这非常锻炼人,包括你的学习能力、英语水平,也增加了我们的自信心和团队的凝聚力。”小常说。

  埃及留学生罗文在网上看到了王进义教授的介绍,为其吸引,他决定申请师从王老师。相处三年,师生情感笃深,“他让我们从兴趣出发,再决定自己做什么,并制定出自己的设计方案。之后我们进行讨论,并对我们的设计方案完善。” 罗文说,“我们就像合作者一样。而到了每年两三次的穆斯林聚餐日时,我们又像一个大家庭。”

  有着海外求学背景的优秀人才不仅带来了高起点的科学研究,也带回了先进的工作理念及治学方式,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搭建起了更加宽泛地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拓宽了现有教师的视野和教学理念,促进了基础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

  作为我校高质量论文的“量产区”,化学学科教师层面学术论文在频频入围国际著名期刊的同时,目前这一可喜局面已扩大至他们的学生群体。

  2014省优博获得者王雪琴博士师从王进义教授6年,其研究成果发表在《Biomaterials》、《Biosens Bioelectron》等一区国际期刊,第1作者发表SCI 3篇,累计影响因子为23(均属于JCR);同时获得教育部2010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2年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

  2012年省优博获得者刘文明在读博期间就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我校为第1单位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0的5篇;获校2010届“优秀学术论文校长专项基金奖”一等奖,获2012年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留校4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已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第1作者10篇。

  博士研究生常银成和杨魁同学的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影响因子11.336)上发表;进行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的博士生司长梅在有机化学顶级期刊美国《有机化学杂志》等已发表4篇SCI收录论文,硕士生侯勇的两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主办的《高分子化学》和美国化学学会主办的《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期刊,影响因子累计达到11.268。硕士研究生李学明的研究论文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主办国际化学领域的著名杂志《化学通讯》(影响因子6.718)杂志的封面文章发表……

创新:图谋未来筑新梦

  尽管成绩喜人,但化学学科还有它难以回避的难题:长期承担基础课程教学,使自身发展相对不强,学科方向凝练不足,缺乏化学学科点和重要平台支持,缺乏领军人物,尤其是新形势下对农林相关学科的奠基支撑作用发挥不够。

  如何扬长避短,再攀新高?

  学院新的学科发展蓝图已绘就:加强基础,重点引进,突出应用基础和交叉研究,内涵发展,彰显特色。通过3-7年努力,将化学学科建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在国际具有显著特色的秦巴天然产物应用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科研基地,在2020年前后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排名,领军人才水平、科研团队和平台层次、论文数量和质量、科技创新规模和水平、学科国际影响力等均实现新突破。

  征途漫漫,目标在前;转折在即,使命在肩。化学学科这支创新劲旅,正朝着既定的新目标大步前行。


 

编辑:     终审: